学硕缩招贴合社会需求
近日,“学硕要退场了吗”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起了网友关注。“学硕退场”实际指的是学硕缩招停招、专硕不断扩招的动态变化。学硕的缩招、停招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需求?面对这样的需求,学生们该如何做好准备?
近年来,“学硕退场了吗”的问题被网友反复热议。7月26日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的报道《学硕“停招”?》再度将学硕、专硕的招生话题推向网友讨论的台前。
事实上,多所高校对于学硕缩招、停招的宣布是这一话题诞生的背景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早在2014年就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,而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、复旦大学软件学院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也于近年陆续宣布缩招、停招学硕的消息(见图1)。这一趋势在2023年依然存在,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6月30日发布公告,从2024级开始,不再招收统计学专业(专业代码020208)硕士研究生(见图2)。此外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也在近期宣布,不再招收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。东北林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学、公共管理学两个学硕专业也从2024年起停止招生。
图1 部分取消学硕招生院校情况(图源:软科)
图2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公告(图源:西南大学)
学硕确实已经不再占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舞台。据报道,专硕和学硕的招生人数于2017年发生转折。2009年,我国专硕招生人数占比仅为15.9%,而专硕招生人数于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人数。此外,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也从2012年的35%增至2021年的58%。但招生与毕业人数的缩减并不意味着学硕的“彻底退场”,学硕和专硕的招生趋势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,学硕和专硕各自承担着重要且不同的培养功能。面对学硕缩减、专硕扩招的招生趋势,如何正确认识与选择“报学硕还是报专硕”才是学生们更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学硕专硕之争,别搞混了方向
专硕学硕之争,本质在于不同的发展方向,两者并无高低贵贱优劣之分。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朱晓宁表示,“把研究生学位划分成专业型和学术型,有利于国家从理论研究、产业实践等不同方向培养人才。”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明确指出了专硕与学硕在培养目标、培养方式、报考条件等十一方面的不同。
从本质上来说,对于社会发展而言,任何学科、专业方向其实都需要两类人。一类是可以深耕于垂直领域进行科学研究,探索行业发展的前沿,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。另一类人则需要把一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的实际效益,将科学研究成果落地,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。这也是学硕与专硕在设置方面的不同目的。学硕注重学术研究,专硕强调实践操作。在此之下,学硕和专硕的人数比例设置是随社会需求而动态变化的。
从专硕学硕未来发展大趋势来看,学硕已经逐渐变成博士研究生的“预备役”,专硕则是进入社会发挥才干的优秀人才。专职于科学研究、理论研究的人才相较于进入企业、单位工作的人来说必定是少数,从这一角度来看,总体学硕的数量规模不会再大幅度增加。但专硕绝对不是“缩水版”的学硕。专硕在社会实践、社会工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。
专硕扩招已成定势,做好相应准备尤为关键
扩大专硕的招生规模,已经成为明确的发展趋势。据《光明日报》报道,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,“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,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,即专业硕士为主。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、教育部印发的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(2020-2025)》中明确提到,到2025年,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/3左右。
在专硕人数上升已成大势的前提下,适合专硕的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。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,“扩大专业硕士是国际趋势。但国内有的高校硕士点在对专硕学生培养的具体操作中,与国家发展专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。”部分学校在招生考试的时候虽然划分了专硕和学硕两种类型,但实际的课程设置却并没有进一步凸显专硕和学硕各自的特色,模糊了专硕和学硕的定位。也会有“专硕学费更贵但奖学金体系却不完善”的情况发生。在专硕扩招的过程中,应从顶层设计方面凸出专硕与学硕的不同优势,真正发挥两种人才的潜力。专硕的实践导向与应用导向应在教学培养模式中加以凸显;学硕的理论研究与学术导向也应该得以强化。
此外,如何尽快引导社会大众回归对专硕学硕的理性认识,也非常重要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,对于公众来说,学硕和专硕的差异,或许有些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,“大家都崇尚普通教育,普通教育的通道也多,那么大家就更重视学术。”这可能会导致专硕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阻碍。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专硕和学硕的设置差异,向社会做好科普工作,减少专硕歧视,提前做好大量专硕人才进入社会的衔接工作。同时,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以规章制度切实保障专硕生的权益,避免企业招聘的“专硕歧视”。
对于考生个人而言,不要盲目跟风,多加权衡,再做出选择。相较于选择学校、选择专业而言,读研之前应该想清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“我为什么要读研”。如果考生个人倾向于以读研提升自己学历,进而增加在日后就业过程中的个人优势,那么专硕确实是更好的选择。且目前部分专硕同样延长到了3年学制,专硕生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实习,积累经验,优化招聘简历,解决了部分考生“专硕学习时间短,实习经历不够”的担忧。如果考生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,那么即便在专硕扩招的大趋势下,这部分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考生仍然应该主要考虑学硕赛道。专硕和学硕选择本身不存在对错,适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才是最优选择。
(作者巴毅然 雷萱琦: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舆情评论员)